「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
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纪宝成、陈雨露先后担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为靳诺教授,校长为刘伟教授。
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形成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被誉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学校是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早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学校是我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现有27个教学单位、25个跨学院研究机构,另设有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苏州校区、深圳研究院等。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1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89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29个。学校拥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1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
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拥有5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拥有13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5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连续十五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选29篇,占全国已入选人文社科优秀博士论文总数的12%,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
。
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2017年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获评A类学科总数为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A+,政治学、哲学获评A,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获评A-,A+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884人,其中教授659人,副教授770人。学校有19名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4名教授受聘为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有65位专家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先后有475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有“万人计划”入选者23人,“千人计划”入选者24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1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入选者2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81人,“长江学者”创新团队3个;有6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8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2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0人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8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中国人民大学名师辈出,俊彦云集,已故名家大师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钺、吴景超、李景汉、庞景仁、石峻、缪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风、许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刘铮、查瑞传、苗力田、吴大琨、萧前、林文益、阎达五、阎金锷、方生、高鸿业、钟契夫、吴宝康、彭明、彦奇、曾宪义、宋涛、萨师煊、王传纶、李文海、许崇德、刘佩弦、周诚、王思治、方立天、郑杭生、夏甄陶、周升业、罗国杰、蓝鸿文、甘惜分、黄顺基、庄福龄、孙国华、李占祥、高放等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老一辈著名学者黄达、戴逸、卫兴华、胡钧、陈共、严瑞珍、高铭暄、王作富、许征帆、何沁、方汉奇、赵履宽、邬沧萍、陈先达、张立文、钟宇人、吴易风、胡乃武、周新城、赵中孚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辍,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17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4201人,其中本科生10759人,硕士生8479人,博士生3554人,留学生1409人。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茅。学校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多、门类全、综合水平高的优势,积极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理论型、管理型优秀人才,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共培养了26万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其中既有许多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又有许多闻名遐迩的企业家,政绩斐然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以及卓有建树的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始终注重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在不断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同时,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党的十六大以来,学校已有许崇德、王利明、曾湘泉、黄卫平、史际春、秦宣、李景治、翟振武、杨凤城、郭湛等教授11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报告;自许崇德教授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法制讲座作报告以来,学校已有高铭暄、龙翼飞、郭寿康、王利明、林嘉、刘春田、朱信凯、吴晓球等教授10次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专题讲座,分别都是参加学者最多的高校。一大批教师为中央领导和中央国家机关提供决策咨询。学校先后承担或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北京2008年奥运会总体影响评估(OGGI)”、“冷中子非弹性散射谱仪的研制”等特大、重大项目。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1.65万余项,共获得经费30.22亿余元,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前列。学校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04至2017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我校论文数量连续14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自2010年起,学校共有31部学术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先后同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法国索邦大学等55个国家和地区的27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与港澳台地区25所高校(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
截至2017年12月,作为中方合作伙伴,学校共参与了海外12所孔子学院的建设,其中欧洲6家,美洲4家,非洲1家,亚洲1家。学校自2009年始,每年举办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学校还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包括世界汉学大会在内的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
授予哥斯达黎加总统索利斯,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世界知识产权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哈桑尼、罗伯特•蒙代尔,阿根廷前总统德拉鲁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巴拿马总统胡安·卡洛斯·巴雷拉·罗德里格斯等14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尔•斯宾思、约翰•纳什、泽尔腾、托马斯•谢林,联合国经济政策特别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台湾宗教界知名人士、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塞浦路斯总统尼科斯·阿纳斯塔西亚迪斯,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齐赫文斯基、吉尔吉斯斯坦外长阿布德尔达耶夫等83位知名人士为名誉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图书出版中心。学校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400余万册(包括线装古籍40余万册),电子图书299万种,并设有“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新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公开出版发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48种期刊和六大系列数据库产品,编辑的年度报刊资料索引是中国四大文献检索索引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北京市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首都劳动奖状”、“北京市教育创新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平安校园示范校”、“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特等奖”、“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精神,围绕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始终不忘“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不忘“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责任担当,不忘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的光荣使命,不忘“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追求,不忘“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想库建设、国际影响力提升、大学形象建设和美丽校园建设“五大战略”,为把学校早日建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本站泡泡笔记阁 | 高效工具提供的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综合大学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泡泡笔记阁 | 高效工具实际控制,在2022年9月18日 下午7:57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泡泡笔记阁 | 高效工具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斯泰伦博斯大学(Universiteit vanStellenbosch)是南非一家顶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位于南非西开普省斯泰伦博斯镇;小镇以其优美的风景,恬静的葡萄酒庄园,优雅的街边咖啡馆,历史悠久的建筑和著名的大学而著称。斯泰伦博斯大学在南非国内大学排名中位居第6位,是南非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拥有百年历史,是南非大学中培养研究生数量最多的学校,邻近大学有开普敦大学和西开普大学。斯泰伦博斯大学用南非语(Afrikaans)讲课。南非语是流行于南非及纳米比亚的一种语言,是南非的官方语言,属于南非宪法所规定之11种官方语言中的一种。同时也是纳米比亚宪法所承认的一种"国家语言"(nationallanguage)。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2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建校伊始,学校即确立“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为教育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移转租界,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构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学校调整出相当一部分优势专业、师资设备,支持国内兄弟院校的发展。五十年代中期,学校又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经历西迁与分设,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3月两部分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7月经国务院批准分别独立建制,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六七十年代,学校先后归属国防科委和第六机械工业部领导,积极投身国防人才培养和国防科研,为“两弹一星”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锐意推进改革:率先组成教授代表团访问美国,率先实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率先接受海外友人巨资捐赠等,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改革。1984年,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了学校领导和师生代表,对学校的各项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国家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以“上水平、创一流”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先后恢复和兴建了理科、管理学科、生命学科、法学和人文学科等。1999年,上海农学院并入;2005年,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至此,学校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近20年来,通过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学校高层次人才日渐汇聚,科研实力快速提升,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与美国密西根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办学,实施国际化战略取得重要突破。1985年开始闵行校区建设,历经30多年,已基本建设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并已完成了办学重心向闵行校区的转移。学校现有徐汇、闵行、黄浦、长宁、七宝、浦东等校区,总占地面积300余万平方米。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学校的各项办学指标大幅度上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逾30万各类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如江泽民、陆定一、丁关根、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徐光宪、张光斗、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蔡锷、邹韬奋、严隽琪、陈敏章、王振义、陈竺等。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200余位交大校友;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在18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有3位来自交大。交大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第一个大学翻译出版机构、数量第一的地方文献等,都凝聚着交大师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年轻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截至2017年12月,学校共有29个学院/直属系,24个研究院,13家附属医院,2个附属医学研究所,12个直属单位,6个直属企业。全日制本科生(国内)16221人、研究生(国内)30895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4532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7236人),学位留学生2722,其中研究生学位留学生1427人;有专任教师3014名,其中教授98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4名,中组部顶尖“千人计划”1名,中组部“千人计划”11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共139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9名,“青年千人”173名,青年拔尖人才20名,长江青年学者29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7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5名(青年科学家2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4名,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1个。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4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等九个学科门类;新世纪以来获47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31项独立完成);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上海市教学团队15个;有国家级教学名师8人,上海市教学名师36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6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7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73门,上海市重点课程154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16门。学校荣获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成立学生创新中心,入选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学在交大”正在成为新时期上海交通大学的鲜亮名片。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覆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覆盖12个学科门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3个;35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8个国家重点(级)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3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34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功能型平台,1个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6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3个上海市高校智库,4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专家工作室),2个上海市软科学基地,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3个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正在建设面向世界基础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机构,如李政道研究所、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等。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集中受理期经费数连续八年全国第一。SCI收录论文数等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国内高校前茅,2016年度SCI收录两类文献(Article,Review)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215篇,其中国际卓越论文2912篇。国内论文被引34098次,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国际合著论文1436篇,上升到全国高校第二;十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43847篇、449474次;国际会议论文1454篇,位居全国高校第三。1篇论文入选“2016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取得了“暗物质探索研究”“捕获马约拉纳费米子”“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造”“量子信息存储”“富营养化初期湖泊面源污染入湖河道流域治理成套技术”“45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研制”“火箭发动机关键部件加工”“纳米材料全新力学现象”“合成光学活性无机材料”“DNA磷硫酰化修饰基因组图谱破译”“肾上腺肿瘤致病基因”“肾上腺和胰腺内分泌肿瘤医学基因组学”“胃癌发生机制”“生态系统镁研究”“生长素调控植物气孔发育”“水稻花器官发育”“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寻找潜在新靶点”“治疗帕金森症天然产物”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上海交通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办学传统,奋发图强的发展历程,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内外所瞩目。这所英才辈出的百年学府正乘风扬帆,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为使命,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
「名古屋大学」(NagoyaUniversity,简称名大)是一所本部位于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的国立研究型综合大学,创基于1871年,前身名古屋帝国大学创立于1939年,距今已有144年的悠久历史。1939年(昭和14年)「名古屋大学」成为日本的最后一所帝国大学,并于1949年(昭和24年)经学制改革,成为新制名古屋大学并发展至今。名古屋大学"自由阔达"的学风传承至今,于2000年制定名古屋大学学术宪章,设立了2个基本目标,即"通过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活动探究真理,孕育出世界屈指的知识成果",以及"通过重视自发性教育实践,培养具备逻辑思考能力、想象力、富有勇气的知识分子",名古屋大学为实现上述目标而不懈奋斗。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的13位诺贝尔得主中有6位来自我校,这一数据彰显出我校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平。名古屋大学在其悠久的发展历程中,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了大量的领军型人才,为日本乃至全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名古屋大学胸怀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远大目标,教职员工齐心协力致力于培养"与时俱进、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和"活跃在社会各领域的领军人才",他们将成为能够顺应时代,具备远见卓识,真才实学及卓越领导能力的栋梁之材。近年来,名古屋大学在进一步强化研究能力和教育能力的同时,全校上下团结一致,投身到国际化、男女共同参与、为社会作贡献等活动中。名古屋大学将着眼于以下三个国际化视角:1)从重视欧美的单一视角向多样化视角转变。日本所处的亚洲地区具备着引领世界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我们深知日本与亚洲国家合作共存才有未来。名古屋大学已经启动多个项目,面向亚洲及世界各地逐年推进国际合作。2)促进双向人才交流。目前,我校在校留学生总数约为2,200名(约占全校16,000名学生的14%)。包括短期留学在内,我校具备留学经历学生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通过积极推进世界各国与名古屋大学间的双向人才交流,既能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又能构筑起国际人才网络。3)作为国际化的支柱,英语教育的强化不可或缺。名古屋大学通过多种语言项目为学生提供帮助,同时设有1140个英语讲座课程,全英语教学授予学位的课程也在不断增加。名古屋大学校园荟萃世界各地人才,使得学生和研究人员的日常交流环境更加完善。名古屋大学还积极地促进男女共同参与大学事务。无论是完善学前教育设施方面还是创办小学生托管系统方面,我校在国立大学中处于领先地位。此外我校还增加招聘名额,录取并支持来自全国的优秀女性研究人员。名古屋大学的女性教职员工亦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事业,获得社会的高度评价。我们相信女性的活跃必将有力地推动日本未来的发展。另一方面,名古屋大学作为地处产业聚集地的核心大学,肩负社会各界的厚望。我们认为地区贡献和国际化并不冲突,且两者间会互相促进。名古屋大学通过与国家、地方、自治体、产业界、大学和市民之间的紧密协作,开展各项合作,全力打造面向未来、充满活力的地区,全面推动国际交流事业。名古屋大学是一所积极挑战未来的大学。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但我们由衷地期待,每一位名大人与社会各界人士并肩携手,积极地为创造充满希望的日本乃至世界作出贡献。名大师生共有6名诺贝尔奖得主、1名菲尔兹奖得主。学术排名世界第72、日本第3,2018年入选全国顶尖五校“指定国立大学法人”之一。在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榜中,名大位居世界第72、日本第3[4](2016年),仅次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其中十年皆位居世界前100名。分科世界排名:物理学第17;化学第49。名大已有6人获得诺贝尔奖,始终是诺贝尔奖候选人的摇篮,世界级科研成果从不间断。
伍斯特理工学院(Worcester PolytechnicInstitute,缩写WPI)是一所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市的私立大学,于1865年建校,是全美国最早的理工大学之一,历史悠久。【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伍斯特工学院:包括670余篇学位论文,其中有550多篇全文,硕士论文4篇。涵盖生物、电子、计算机、材料、物理、机械等学科。"WPI是一所小型的私立大学,学校以小班授课为主,伍斯特理工学院拥有14个院系,提供超过50种学位项目,包括理科、工程类学科、商科、社科及人文学科,学生可获学士,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伍斯特理工学院的教职人员与学生共同在很多研究领域工作,这些领域包括生物科技,能源,信息安全,纳米科技以及材料处理。该校比较好的专业有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工程等。伍斯特理工学院位于美国东北角麻萨诸塞州的伍斯特市。坐落在文化氛围浓郁的美国东北部,伍斯特拥有众多博物馆,音乐和戏曲表演中心。伍斯特前往波士顿的交通非常便利,一个小时的车程即可到达。伍斯特市还是美国东北站的生物科技中心,附近有不少高科技的机构,支持学院的科研项目,不少学生都有机会在美国甚或到海外实习。伍斯特理工学院强调"集体解决疑难",以"专题报告作教育根基",鼓励学生亲力亲为,边做边学。学生功课十分繁重,每门功课每周至少要花12-15小时做功课、温习或阅读。学生修读最多的学科是工程(76%)、计算机及信息科学(7%)、和生命科学(6%)。伍斯特理工学院在北美洲、中美洲、非洲、澳大利亚、亚洲及欧洲拥有25个项目中心。伍斯特理工学院由两位杰出的伍斯特工业界人士John Boynton与IchabodWashburn建立于1865年,并作为伍斯特郡工业科学的自由学院。并获得了Stephen Salisbury II, Emory Washburn,George Frisbee Hoar, Phillip Moen, Seth Sweetser, David Whitcomb, and Charles O.Thompson的资金赞助。Boynton是一位主张讲授基础科学的人士,Washburn则是一位强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人士,二位的合作建立了该大学的基本教育理念"理论与实践"。StephenSalisbury 二世为学校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他本人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商人,并在之后成为了第一任校董会主席。Boynton先生不幸于1868学校第一堂课开学前去世,而Washburn也在之后过世,但是,他们对WPI孕育所做出的贡献被铭记,两座最初的教学楼以他们的名字为名,以表怀念。WPI早年的发展得力于该校化学教授 Charles O.Thompson,先生是一位早年的WPI毕业生,之后成为了著名的机械与土木工程师,同时是一位艺术家,银行家。WPI在20世纪的早期,校园和学科建设得到逐步的,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研究生教育和电子工程教育项目。二战期间,WPI提供了国防工程课程并被选为引导美国V-12海军军事学院训练课程的大学院校。然而,此时,WPI却经历着三大资源的匮乏,一是单一的图书馆系统,二是良好的教学设施,三是国家的认同。1962年至1969年,在校长哈利 斯托克 的带领下,这种局面终以扭转。斯托克校长为学校带来了重大的改变,史称"WPI计划"。计划引领了三大工程改造和课程结构的重新设计。斯托克及其带领的管理层发起的运动惠利于乔治图书馆的建立,新宿舍楼的建立,体育馆的使用和一个现代化学教育楼。之后,女性被允许进入WPI进行学习,在1968年的二月,这个值得记住的春天。WPI计划目前仍然是WPI本科教学的指导思想。WPI计划无疑是WPI给学术界和工业界最有名的贡献。今日,WPI依然以本科教育为本,当然,研究生和研究院的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目标。WPI生物工程中心目前已经是重要的贡献者对伍斯特目前生物科技工业的发展。其他的科技方向的研究也奠定了WPI研究型大学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