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DL:美国国家科学图书馆是美国的一个数字化在线图书馆,主要涉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理工方面的教育和研究。面向老师和图书馆人员,免费提供多媒体资源。
NSDL面向中小学教师、在读大学生、图书馆人员,提供免费的、以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为核心的数学课程和活动,专家博客还拥有丰富的教师资源、教案和多媒体资源。
NSDL is an online science library with links to high quality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resources for K-12 teachers, faculty, librarians, students and informal learners.
The National Science Digital Library provides high quality online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current emphasis on the sciences,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disciplines—both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al and individual, in local, stat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settings.
NSDL does not hold content directly—instead, we provide structured descriptive information (metadata) about web-bas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held on other sites by their providers, who contribute this metadata to NSDL for organized search and open access to educational resources via NSDL.org and its services.
Most resources in the library adhere to principles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 (OER) access, although some resources are restricted to provider site membership, or may have a cost associated with them (indicated in the full record of the resource).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本站泡泡笔记阁 | 高效工具提供的NSDL:美国国家科学图书馆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泡泡笔记阁 | 高效工具实际控制,在2022年9月18日 下午8:30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泡泡笔记阁 | 高效工具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香港公共图书馆」是香港的公共图书馆系统,现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整个图书馆系统馆藏达1,435万项,其中1,252万册为书籍及印刷资料,其中总馆馆藏250万余项,收纳资料包括书籍、视听资料、报章、期刊、只读光碟数据库、缩微资料及地图等,为香港市民提供图书馆服务。「香港公共图书馆」辖下包括1所总馆中央图书馆、70所分馆公共图书馆、12所流动图书馆、1间自助图书站和154间社区图书馆,其中32所图书馆附设有学生自修室。香港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成立于1869年,设在当时刚落成的旧香港大会堂。当时的公共图书馆主要为英文藏书,中文藏书较少。1933年旧大会堂拆卸,图书馆服务因此终止。于日治期间,港日政府曾以香港大学图书馆的部分馆藏为基础,加上部分从日本购入的图书,成立了香港市民图书馆。日本投降后该馆解散,馆藏全由香港大学图书馆所继承。1962年新的香港大会堂落成,于其中成立了这间公共图书馆,为现今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之始。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所载的信念,公共图书馆是开展教育、传播文化和提供资讯的有力工具,也是在市民的思想中,树立和平观念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工具。香港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提供,以配合社会人士对知识、资讯、自学进修及善用余暇的需求,以及推广本港的文学艺术。香港公共图书馆的目标是以下列方式为市民提供服务:1、作为资讯中心,为公众人士提供免费设施,俾能轻易获取有关各学科及其最新发展的资料;2、作为持续教育的工具,让市民利用图书馆资源去自学进修;3、作为推广香港文学活动和文学研究的中心,促进市民对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兴趣,鼓励和推广文学写作,发展和保存香港文学,以及促进文化交流;4、作为消闲去处,让市民外借馆藏回家享用,善用余暇;5、作为社区文化中心,举办均衡及以图书馆资源为本的活动,为不同年龄的读者提供资讯、娱乐和消遣及为日常生活增添姿采。现时的公共图书馆系统由70间固定图书馆、12间流动图书馆组成。这些不同规模及类型的服务点平均分布于香港境内每个区域,并且经由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连接起来,为不同年龄及不同界别的读者提供简便快捷的多元化公共图书馆服务。图书馆的馆藏共有1,490万项,当中包括书籍、视听资料、报章、期刊、唯读光碟数据库、缩微资料及地图等,涵盖各个学科的广阔知识领域。部分的馆藏可供读者外借,其余的则存放于馆内作读者参考之用。
以色列国家图书馆是是希伯来大学的中央图书馆,它收集该国所有的出版物并发行书目。同时它还收集全部与以色列有关的世界各地的出版物,有选择地收集有关中东的出版物;并负责编辑以色列图书馆的期刊联合目录。19世纪70年代,耶路撒冷业已有了电报业、希伯来文印刷业、希伯来文报纸以及现代教育和研究,然而却没有图书馆。经犹太人多次酝酿后,1892年犹太国家与大学图书馆终于面世,这就是位于耶路撒冷由圣约之子会建立的米德拉希·阿瓦瓦内尔图书馆。该馆问世要归功于锡安运动及著名的波兰学者约瑟夫·沙赞诺维奇博士,沙赞诺维奇从1890年到耶路撒冷参观后,即执著于建立犹太国家图书馆,到死为止他将一切都贡献给了图书馆。他以馆为家,将自己私人藏书捐献给图书馆并收集图书,总计20,000卷。这部分藏书是图书馆头20年主要的收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该图书馆有两项职能:犹太国家图书馆和耶路撒冷犹太人居民的公共图书馆。在其1920年被移交给创立希伯来大学的世界锡安联合会后,它仍然保存了这两项功能。1925年重新开馆时改为现在的名称,并增添了新功能。成为大学馆后,图书馆发展较快,首先是有了第一位专职的馆长胡戈·贝格曼博士,他移居巴勒斯坦之前是布拉格大学图书馆馆长。1933年该馆正式成为国家馆,隶属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比以色列建国还要早15年。国际联盟的托管政府要求当地的出版商缴送2本出版物给图书馆,这一法令后被以色列政府继承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色列建国和中东战争后,建设了新馆。以色列国内外捐款捐书的人很多,还从德国接收了大量犹太人的藏书,由于纳粹时期的迫害,这部分书已经成为无主财产。该馆开展馆际互借,并为国际图联成员。图书馆出版《Kiryat Sefer》,报导有关以色列及犹太人的全部出版物、以及约旦和国外出版的有关以色列的书目,其中还有书评、书目研究及介绍馆藏的文章。另有期刊文献书目《犹太研究文章索引(Index of Articles on Jewish Studies)》。因为绝大多数犹太人生活在以色列境外,所以图书馆要尽其所能地收集反映和代表犹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普通图书、期刊、手稿、文献、录音和图片以及摇篮本、善本、手稿。它收集各种犹太语言——希伯来语、意第绪语、拉迪诺语等——各个地方、各个时代的资料。出于同样目的,图书馆还对那些有大量犹太人居住和生活国家的作品进行收集。注重收藏犹太研究的书目和印刷术发明以来的希伯来文图书的回溯性书目。
PL.SG:新加坡璧山公共图书馆是落座于新加坡璧山广场的颇具特色的识别性标志之一,由建筑师LOOK Architects设计完成;多个蓝绿黄色的玻璃“盒子”从平整的立面中悬挑而出,错落有致地形成一个个独立的空间而著称。在拥有绝佳视线和趣味的方盒子里,人们忘记了生活的繁琐,完全放松心情,静心沉寂在书籍的阅读和学习中。而这个可提升人们阅读兴趣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对大自然的体验。被称为“PODS”的“盒子”概念,源于“在树上的房子居住”这一想法——一个个吊舱从立面悬挑而出,为读者或是讨论小组提供更为私密的区域。具体作法是用膨胀螺钉将镀锌低碳钢支架锚固在上下层的地面结构层上,再在支架外伸的部分安装吊舱的大幅彩色玻璃,并作好与地板和天花板的交接处理。建筑内部与外部均运用天窗、格架和彩色玻璃,制造出光影斑驳的效果,模拟自然中光从树枝叶中透过的视觉感受,设计者认为这样的光照更为舒适,有利于阅读。人们从进入建筑开始即踏上体验的旅程。竖向开敞的中庭里布置着连贯上下、宽阔舒展的Z字形坡道,同时也联系起4个楼层的阅览室。动与静、亮与暗、相遇与交流、发现与感动,都会在这个丰富的空间中发生。为儿童专设的阅读区安置在地下层,避免来自上部区域的噪音干扰。特别照顾到儿童的使用尺度和心理,花瓣图案的座椅配合活泼的糖果色加之具有动感线条的地面设计,营造出可激发孩子们想象力的趣味环境,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阅读的间隙,还可以踱步至露天而设的小型庭院,葱翠的植物让忙于看书的眼睛得到舒缓。